?翻砂鑄造是一種傳統的鑄造工藝,也被稱為砂型鑄造。那么,下面由
小型翻砂鑄造廠小編科普一下小型翻砂鑄造生產過程中,在造型、熔煉、澆注等環(huán)節(jié)都有需要注意的事項,以下進行詳細介紹:
?

造型材料的選擇和處理
材料選擇:根據鑄件的要求選擇合適的型砂和粘結劑。一般來說,普通鑄鐵件可選用黏土砂,對于一些精度要求較高、表面質量要求好的鑄件,可以選擇樹脂砂。
材料處理:型砂要經過篩選、混制等處理,保證其粒度均勻、透氣性良好、濕強度和干強度滿足要求。新砂使用前要進行烘干處理,去除水分,防止在鑄造過程中產生氣孔等缺陷。舊砂回用前需經過磁選、破碎、篩分等工序,去除其中的鐵塊、砂團等雜質,并補充適量的新砂和粘結劑,以恢復其性能。
模型制作與造型
模型精度:模型的尺寸精度和表面質量直接影響鑄件的質量。模型的尺寸應考慮鑄件的收縮率,一般鑄鐵件的收縮率在 1% - 2% 左右,鑄鋁件的收縮率在 1.2% - 1.8% 左右。模型表面應光滑,無明顯的缺陷,以保證鑄型的表面質量。
造型操作:造型時要注意緊實度的控制,緊實度不均勻會導致鑄件出現砂眼、氣孔等缺陷。對于一些復雜的鑄件,可能需要采用分模造型、活塊造型等方法,要確保模型的組裝和拆卸方便,避免在起模過程中損壞鑄型。同時,要合理設置澆冒口系統,保證金屬液能夠平穩(wěn)地充型,并能有效地進行補縮。
熔煉過程
原材料質量:投入熔爐的金屬材料要保證純度和質量,去除雜質和油污等。例如,在熔煉鑄鐵時,要嚴格控制生鐵、廢鋼、回爐料等的比例和質量,避免因原材料問題導致鑄件性能不合格。
熔煉溫度和時間:不同的金屬材料有不同的熔煉溫度和時間要求。以鑄鐵為例,一般熔煉溫度要達到 1450 - 1550℃,熔煉時間根據爐型和爐料量而定,一般在 2 - 4 小時左右。溫度過高或過低、時間過長或過短都會影響金屬液的質量,如溫度過高會導致金屬液吸氣過多,時間過長會使合金元素燒損嚴重。
爐前檢驗:在熔煉過程中,要進行爐前檢驗,如通過觀察金屬液的顏色、流動性等初步判斷其質量,還可以采用光譜分析等方法檢測金屬液的化學成分,及時調整合金成分,確保符合鑄件的要求。
澆注環(huán)節(jié)
澆注溫度:合適的澆注溫度是保證鑄件質量的關鍵因素之一。一般來說,鑄鐵件的澆注溫度在 1300 - 1400℃左右,鑄鋁件的澆注溫度在 680 - 750℃左右。澆注溫度過高,會增加鑄件的收縮、吸氣和氧化等缺陷;澆注溫度過低,金屬液流動性差,容易產生澆不足、冷隔等缺陷。
澆注速度:澆注速度要根據鑄件的結構和尺寸合理控制。對于薄壁鑄件,需要較快的澆注速度,以保證金屬液能夠充滿鑄型;對于厚壁鑄件,則要適當控制澆注速度,避免金屬液沖壞鑄型或產生過大的沖擊力。
鑄件的清理與后處理
清理:鑄件冷卻后要進行清理,去除表面的型砂、毛刺、飛邊等。清理方法有手工清理、拋丸清理等。手工清理適用于一些小型、復雜的鑄件,拋丸清理則效率較高,適用于批量生產的鑄件。
后處理:根據鑄件的要求,可能需要進行熱處理、表面處理等后處理工序。例如,一些鑄鐵件需要進行退火處理,以消除內應力,提高鑄件的強度和韌性;一些鑄鋁件需要進行陽極氧化處理,以提高其耐腐蝕性和耐磨性。
此外,小型翻砂鑄造生產過程中,還需注意生產環(huán)境的安全和衛(wèi)生,加強設備的維護與管理,定期對設備進行檢查、保養(yǎng)和維修,確保設備的正常運行,以提高生產效率和產品質量,減少安全事故的發(fā)生。